尼曼-皮克病

尼曼-皮克病

概述:尼曼-皮克病(Niemann-Pick Disease)又称尼-皮病、神经鞘磷脂积累病(sphingomyelin storage disease)或神经磷脂单核巨噬细胞病,是一罕见的先天性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。临床以消瘦、肝脾肿大为主要特征,常在儿童期死亡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本病的发病率有种族差异性,犹太族发病率较高。目前无其他相关内容描述。

病因

病因:本病为遗传性或家族性脂质代谢病,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。主要因细胞内神经鞘磷脂酶缺陷或活性减低,致使神经鞘磷脂和胆固醇代谢障碍并在器官和组织内蓄积,形成典型的Niemann-Pick细胞而发病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Niemann-Pick细胞呈泡沫状,在电镜观察中可见泡沫中含有髓磷体,由于酶的缺陷产生大量充满脂质的继发性溶酶体,最后溶酶体外膜消失形成充满脂质的空泡。这种细胞主要侵及淋巴样细胞如淋巴结、脾脏、胸腺的巨噬细胞、神经节细胞和脑神经胶质细胞,皮肤很少受累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本病分为4型:
    A型(婴儿型):多于出生后2~3个月发病,男女发病相等。开始为体重减轻,以后由于肝脾呈块状肿大而致腹部隆起。皮肤呈蜡黄色,在暴露部位可见境界不清的黄棕色色素沉着,偶可因继发高脂血症而出现发疹性黄色瘤。黏膜可有黑褐色斑片。患儿易出汗,逐渐消瘦、肌无力、表情淡漠、耳聋、失明,甚至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。病情呈进行性发展,往往在3岁以内死亡。
    B型(成人型):较少见。发病迟,仅有轻度内脏损害,常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,预后较好。
    C型(幼儿型)和D型(Nova Scotia型):均开始发病于儿童期,均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,常至青春期死亡。
    肝脾肿大是以上4型都有的重要体征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本病常并发肝功能衰竭、脾功能亢进及感染,如全身感染及肺部感染,尤以典型婴儿型多见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升高,淋巴细胞相对增多。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胞浆内可见较大的空泡。肝功能一般正常或轻度异常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组织病理:皮肤的黄棕色色素沉着斑是表皮基底细胞中髓磷脂数量增加所致。全身所有受累器官和组织尤其在肝、脾、淋巴结、骨髓中可见大量呈块状浸润的Niemann-Pick细胞。这种细胞是一种较大的泡沫细胞,直径约20~100μm,苍白色,含有一个偏中心较小的核。胞浆中充满泡沫状脂质颗粒,呈桑葚状。脂肪染色阳性,过碘酸染色阳性,PAS染色阴性。

诊断

诊断:诊断依据为婴儿期发病,肝脾肿大,可伴皮疹,骨髓和淋巴结活检找到特征性的Niemann-Pick细胞可以确诊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应与Gaucher病鉴别见下节。

治疗

治疗:无特效疗法。对症处理,预防继发感染。脾功能明显亢进的可考虑行脾切除。

预后

预后:常在儿童期死亡。婴儿型,病情呈进行性发展,往往在3岁以内死亡,幼儿型和D型常至青春期死亡,成人型预后较好。

预防

预防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